泉州美食·一县一桌菜
不同地域的地理条件、人文习俗成就其独特的饮食习惯,泉州人灵活应变的生存哲学总是能把“因地制宜”开发美食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。泉州地处海滨,属于亚热带,气候炎热。为补充人体水分,泉州饮食中较好地保留了中原汉族饮食文化“喜汤”的精髓,流行清淡平和的养生理念,烹饪多汤汁,讲究清淡、鲜美。传统美食以其原汁原味、本真实在的特点,千百年来深受泉州人的喜爱与追捧。通过食材选择、制作工艺、烹饪方法,不难窥见属于泉州曾经的沧海桑田和历史光影。
石狮“宋元海丝宴”
宋元海丝韵,闽南“古早味”。在“海丝航标”石狮,完整复原了《山家清供》104道菜品的世遗活化项目“宋元海丝宴”,将闽南菜系山珍海味的灵魂,及海丝名城的风土人情化作盘中佳肴,用味蕾讲述刺桐城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千年文脉。
石狮饮食的兴盛,可追溯至宋元时期。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石狮丰饶的物产,也让石狮人天生“会吃”。南宋时,石狮籍美食家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横空出世,成为中国饮食文化著作中的一座丰碑。万寿塔、六胜塔和石湖码头,见证着从宋元至今刺桐城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的繁华和鼎盛,由此扬帆远航的刺桐城儿女,带回了异域的调料和食材,为饮食文化带来了海洋性和开放性的特征。本地丰饶的物产,与循海而来的“番味”融合,形成了一种以闽味为主、多渠道吸收“西味”的闽菜风格。
石狮石湖港(陈英杰 摄)
如今的石狮,“海丝”风味更甚。2022年,以《山家清供》为蓝本,由海丝文化专家、闽菜专家、烹饪大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复原和创新的“宋元海丝宴”推出。山家蟹酿橙、山海兜、黄芥末螺片、红烧黄金鲍、龙腾四海、狮来运转……从首批16道菜品,到完成全部104道菜品的复原,“宋元海丝宴”展现出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独特的美食文化。
用美食讲好世遗故事。2022年6月,兼具世遗文化传承和闽南菜特色的“宋元海丝宴”入选“全国地标美食名录”。此后,获评地标名宴及“2023中国旅游创业创新示范案例”,并以专题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。
□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李菁 通讯员 薛宇翔/文 石狮/供图(除署名外)
菜单(精选)
◆山家三脆
◆黄芥末螺片
◆牛蒡脯
◆醋椒鲜瑶柱
◆狮来运转
◆龙腾四海
◆红烧黄金鲍
◆山家蟹酿橙
◆黄金鸡
◆山海兜
◆老醋乌耳鳗
◆满载荣归
◆拨霞供
◆石狮香油饭+烟火鱼羹
◆通神饼
◆沆瀣浆
山家蟹酿橙
承袭闽南海味精髓
明代何乔远所著的《闽书》记载:“沿海之民,鱼虾蠃蛤多于羹稻。”靠海吃海的石狮,饮食习俗具有开放的“海洋性”,一道山家蟹酿橙便将海的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“宋元海丝宴”完整复原了《山家清供》104道菜品。图为山家蟹酿橙。
“橙大者截顶,剜去穰,留少液,以蟹膏肉实其内,仍以蒂枝顶覆之,入小甑,用酒、醋、水蒸熟,加苦酒入盐,供,既香而鲜,使人有新酒菊花、香橙螃蟹之兴。”蟹酿橙最早在《山家清供》中有记载,曾是南宋清河郡王张俊在府上为宋高宗所献御筵中的一道菜肴。“宋元海丝宴”中的山家蟹酿橙,以石狮特产的海蟹膏肉填充在橙子内,二者香气相融,尽显“黄中通理,美在其中”的精髓,也有菊花新酒、蟹黄橙香的风雅意境,南宋时期中国烹饪文化的审美呼之欲出。
提起蟹酿橙,便不得不提石狮特有的“鲜”。石湖红膏蟳就是石狮鲜味的代表之一,产于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入海处的石狮石湖港。此处淡水与咸水交汇,适合螃蟹生长。因此,石湖红膏蟳健壮肥美,浑身膏红,营养丰富,被视为滋补佳品,是泉州宴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。
时光流转千年,宋元至今,石狮的港口繁荣依旧。一道饱含“古早”韵味的蟹酿橙里,诉说着闽南人千百年来向海而生的文化传承。
主要材料:橙子、红膏蟹。
地道做法:取黄熟的大橙子,截去顶部,剜去穰。以闽南特产海蟹膏肉填充其内,将橙子顶部盖上蒸制。
老醋乌耳鳗
鲜酸融合地域名产
鲜,是刻在泉州人餐桌上的滋味;酸,同样是泉州调料中的重头戏。老醋乌耳鳗,取材于闽南乌耳鳗和永春老陈醋,将鲜与酸融合,是一道别具风格的泉州佳肴。
辽阔的海域为泉州带来丰富的海产,明万历年间的《泉州府志·物产篇》列举了90多种水产,鳗鱼便是其中一种。曾经,在泉州晋江下游有一支流被称为“圆通港”,这里所产的河鳗耳鳍乌黑,因此得名“乌耳鳗”。乌耳鳗体圆而肥,肉质紧实,油脂分布均匀,味道鲜美,是泉州宴席上的一道经典名菜。
老醋乌耳鳗
老醋乌耳鳗的另一个主角是永春老醋。闽南地区有句俗谚:“出门看衫裤,入门看碟醋。”泉州人喜酸,也在醋上做出了文章。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永春老醋,选用优质糯米、高级红粬、上等黑芝麻和白糖为原料,按一定配方精工酿制,酸中微甘,香味醇厚,色泽棕黑,在宋朝就已盛行。元代,成为通过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之一。
烧制入味的老醋乌耳鳗,口感软糯,酸中带甜的老醋和乌耳鳗独有的气味相得益彰,醋香的雅致浓郁和鳗鱼的油嫩甘醇在唇齿间交融,让人回味无穷。品一道多元风味的老醋乌耳鳗,宛如体验了一场用舌尖探索的泉州多元文化之旅。
主要材料:乌耳鳗、永春老醋、白糖、黑蒜粒。
地道做法:乌耳鳗杀好去骨,切十字花刀的小段,腌制后入油锅炸至金黄色,用永春老醋、白糖调成糖醋口味,同炸过的乌耳鳗、黑蒜粒一起烧制入味。
山海兜
一“兜”包裹山珍海味
山珍海味的泉州饮食特色,在一道山海兜里得到了完美呈现。
山海兜是一道南宋名菜,“春采笋、蕨之嫩者,以汤淪过。取鱼虾之鲜者,同切作块子。用汤泡,暴蒸熟,入酱、油、盐,研胡椒,同绿豆粉皮拌匀,加滴醋。”作为宫廷肴馔,山海兜风行于士大夫之家,取意高山之珍味,大海之奇鲜,物不同出,但同归一肴。
山海兜
“兜”的菜肴做法在闽南很是流行,有着兜金兜银、发财行好运的美好寓意。“宋元海丝宴”中的山海兜将山珍嫩笋与海河鲜包裹在一起。山珍和海味组合烹调,各自吸取其中的精华美味,给予舌尖多层次的享受。同时,加入了“番味”胡椒,共同成就惊艳的口感。
“番味”是泉州菜里绕不开的味道。作为曾经的“东方第一大港”,海上丝绸之路为刺桐城带来了海外百味。唐、五代时期,泉州就已进口胡椒、肉豆蔻等香料,宋朝进口的香料达100多种,是外来香料进入中国的巅峰时期。
一“兜”包山包海,正如泉州人开放包容的海洋性格一般。山海混合碰撞的风味,与远洋而来的“番味”相遇,更展现出泉州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。
主要材料:嫩笋、海河鲜、绿豆。
地道做法:嫩笋与海河鲜切后加以调味,以绿豆粉皮制作的“兜子”包起蒸制。
石狮香油饭+烟火鱼羹
家常便饭满满乡愁
骨子里带着山包海容性格的泉州人,喜欢将丰饶的物产与主食一同烹制,创造出主、副食合二为一的地方烹饪特色。菜、饭混合的香油饭,再配上一碗带有海之鲜甜的鱼羹,便是泉州人的家常味道。
烟火鱼羹
石狮香油饭是泉州经典的咸饭品种之一。向海而生的石狮人,出洋谋生,不管到了哪里,总是忘不了焖上一锅石狮香油饭,焖出的是家乡的味道,是乡愁的记忆。焖饭的做法,也由此传播到了海外。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里,一碗咸饭是泉州人对家乡的定义,是华侨返乡时必尝的一道家乡味。
马鲛鱼羹则是石狮香油饭的最佳搭档。马鲛鱼是福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,南宋晋江人梁克家《三山志》就有相关记载。烟火鱼羹取材马鲛鱼,搭配海上舶来品番薯粉,味道清香鲜嫩。制作过程中,为了使鱼肉更加紧实有弹性,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锤打。鱼肉一次次的“历练”至口感劲韧的过程,仿佛石狮人在历史和时代的锤炼中,铸就了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、敢问路在何方的拼搏精神,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。
●石狮香油饭
主要材料:大米、干贝、葱油丝、鱼肉、尚菇、三层肉、香油等。
地道做法:大米与丰富配料,加入香油焖熟。
●烟火鱼羹
主要材料:马鲛鱼、番薯粉。
地道做法:马鲛鱼肉经过反复捶打,调入番薯粉,放入沸水中烧开,再加入葱头油和芥菜粒、花菜、青蒜丝、姜丝等。
石狮甜粿
泉州食俗“甜蜜名片”
闽南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智慧,是一本“四季菜单”。“蒸糕做粿发新年”,则是泉州人自古流传的“春节菜单”。年糕,在闽南语中被称为“粿”,石狮甜粿便是泉州人粿的代表之一。
淘米、打浆、上锅蒸……经过20多道工序,洁白的米浆变成一块块甜粿,质地软嫩,气味芳香,甜而不腻,富有弹性,但又润滑不粘牙。切片的甜粿裹上鸡蛋液,在油锅里小火慢煎至金黄色,外表酥,内里糯,令人一口难忘。这份坚守了400多年的“古早味”,是泉州人年节祭祀时的必备品,寓意生活美好、步步高升。
相传明朝万历年间,石狮附近乡村就开始制作甜粿。如今享誉海内外的石狮塘头义兴甜粿,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咸丰五年(1855)。当时,义兴甜粿的创始人王公侯喜得意外之财,便下厨制作甜粿遍请乡邻。他所制作的甜粿风味独特,大受乡邻喜爱。之后,王公侯开设了甜粿作坊,以此为生计。清光绪年间,随着一批批石狮人下南洋闯荡,石狮甜粿也被传到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,成为一道石狮特有的乡愁小吃。
民间“古早味”石狮甜粿
如今,石狮甜粿已成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其迷人的香甜畅销海内外,成为一张诉说泉州人饮食文化与习俗的“甜蜜名片”。
主要材料:优等糯米、白糖、冬瓜条、金橘、香料等。
地道做法:糯米浸泡数天后清洗捞干,磨成米浆,掺以其他配料拌匀,放蒸笼里蒸到甜香味渗出,即可出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