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奔向小确幸

无敌椰子 旅游 2024-11-26 1 0

旅游奔向小确幸

  一种简单高效又自在轻盈的快餐式旅游模式,正在俘获当代人。

  来源丨快刀财经(ID:kuaidaocaijing)

  作者丨彭丽燕

  编辑丨马里奥

  话题#农家乐消失了#一度登上热搜,引发公众关注。作为旅游的代名词之一,曾经的“农家乐”是众多城市居民的度假选择。

  然而,近几年,农家乐风光不再,似乎从人们的视野中“消失”了。另一边轻旅游逐渐兴起,年轻人从城市内走向城市周边,抛开“重旅游”的时间、金钱、体力负担,轻装上阵。

  “茶艺师,自己开工作室,求搭子带我出去玩,我会拍照。”

  “读研中,i人里比较e的人,想找轻旅游组织。”

  “吉他老师,喜欢电影和爵士乐,想约人一起Citywalk。”

  “闲人,在家卖仓鼠,找户外徒步搭子。”

  一种简单高效又自在轻盈的快餐式旅游模式,正在俘获当代人。

  “轻旅游”“微度假”模式开始流行,城市周边游等碎片化短途游成为出游选择的主流。

  又快又省,无压出行

  轻旅游,一种轻松愉快的旅游方式,强调旅途中的自由与随性,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。以短途旅游、微度假为主要形式,满足了现代人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。

  “答案在路上,自由在风里。带上背包,马上就出发!”

  这是一位名叫“雅伊”的网友发的一条朋友圈,配图是一张在森林里徒步的图片,不少“圈友”为其点赞。

  雅伊平时上班很忙,只有周末才有空闲时间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她进入了一个轻旅游的微信群,里面的活动丰富,活动时间短则半天,最长也就两三天左右。对于她这种上班族来说,最适合不过。

  逐渐地,雅伊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偏向于“轻旅游”的出行模式,很少再去选择跟团游。

  “轻旅游”之所以受欢迎,是因为它既经济又便捷。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,“轻”让人乐于承受。从身心感受看,至少可以“驾轻就熟”,多体验而少劳碌。

  雅伊选择这种方式的理由之一,就是马上行。景点就在周边,不必依托旅行社,更不需考虑是否连假调休。今年上半年的妇女节、清明节,平时周末半天、一天的时间,正好来一惩地短途游。

  在此之前,雅伊时常选择跟团游,但往往因为日程安排紧凑,没有办法深入各个景点进行体验,造成了“上车睡觉,下车拍照,回家啥也不知道”的窘境。外出一圈,身心俱疲。

  但相比之下,轻旅游又快又省,主打“无压出行”。

  通常,一次活动,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,灵活选择参与时间,且活动时间一般较短,实行性更强。不需要考虑是否连假和调休,也不会受跟团游规定的凌晨或深夜出发时间的限制。

 ⊥成本和性价比而言,轻旅游提供了一种利用更短时间缓解压力、释放心情的方式,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可以在城市周边游玩,暂时逃离快节奏的生活,享受当下。

  日本作家三浦展曾写了一本书,叫《第四消费时代》,里面说道:新时代的消费观念,已经从崇尚时尚、奢侈品,注重质量和舒适度,进而过渡到内心的满足感、平和的心态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。即更多的消费者从自己内心出发,不再愿意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,而更加注重体验性消费。

  当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旅行的意义和价值,便不再将旅行视为简单的消费和娱乐方式,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体验。

  放下那沉甸甸的行李,卸去内心的重负,轻松享受旅行生活。

  也许是花一天的时间去徒步登山,看着广袤的大地在脚下绵延,感受着大自然的壮阔;也许是三五好友一起仰望夜空等待流星雨的到来,看着璀璨星辰划过天际,感受着宇宙的浪漫;也许是静坐在河边钓鱼,看着浮漂在水面微微颤动,感受着等待中的那一份宁静与期待。

  轻旅游为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提供了宁静的港湾,让各个忙碌的灵魂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。

  短逃离,“轻”的奥义

  对于旅游而言并非只有“诗和远方”,“近处”也有美丽的诗情画意。

  在钢铁丛林中透支完身体和精力的上班族们,都想方设法地利用周末时间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放松。而当一众以城市为主要嘲的休闲方式余兴未尽,一些对自己更狠的人决定关掉手机,出逃户外,本着“都别找我”的心态,去大自然中补充元气。

  某户外轻旅游组织的创始人——小傅,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几年前的夏天,相亲平台创业者小傅在小红书上认识了拥有丰富户外经验的伙伴,短暂交流表达搭伙出行的想法后,小傅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跟着伙伴一行人到户外,开启了自己的轻旅游初体验。

  在伙伴的带领下,一行人爬山徒步喝茶聊天,获得了非常好的休闲体验。随着有了第二次、第三次活动,同行人数也越来越多,二人发现需要正式创建一个专业导向的轻旅游组织,来保证所有小伙伴们的安全性和参与度,经过短时间的筹备和规划,相亲平台创业宣告失败,轻旅游组织多巴胺组织就此诞生。

  从方便的程度来看,“长线游”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,尤其是在药品和生活需求方面,在旅途上过程中“长线游”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、天气不适应、时差等等一系列问题。除此之外,长线游还需要做好充分的旅游攻略,不然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可能会是旅途的一半。而“短线游”就在这方面充分体现出了优势所在,“短线游”的时间比较宽松,这样就可以沿途观赏很多风景,并且连旅游带观光,也会更省体力。

 …过一年时间,组织里的轻旅游参与者已经从刚开始的几个人,发展到了700多人的规模,在多位领队的带领下分队出行,保持着一周至少一次的高频率活动。

  以小傅的组织为例,为了让成员们更好地理解每一次活动,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,小傅会派出专业教练提前探明出行路线,大多数为“一日游”或半天游,地点为城市周边小众景点。另外根据难度将活动路线分级,并在每次出行前为成员们介绍活动所属级别和潜在风险,带领成员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。

  同时,团队也会按照活动难度增加或减少领队的数量,保证活动的安全性,及时应对意外的发生。

 …过对北京、上海、杭州几家轻旅游社群或俱乐部进行了解后发现,大部分组织都会在出行前组织成员购买户外保险。而相对于精神高度集中的探险类活动,市面上大部分社群都更倾向于选择轻松,挑战性适中的游玩内容,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人们对于轻量化旅游的追求。

  从去年开始参加轻旅游社群活动的雅伊表示:“从一周中的高密度工作中出来,其实就是想短逃离,‘出去’是一方面,‘玩’的部分也很重要。”

  始于旅游,却不止旅游

  参加社群,甚至还能脱单。

  在与市面上几家轻旅游社群的交流过程中发现,成员之间的互动往往能够延伸到活动以外的时间,另外一个北京户外组织的领队便表示,队里有好几对情侣都是通过轻旅游出行结识,并最后走到一起。

  从组织者的角度上来说,为了保证社群的黏性和参与度,这份活动以外的链接,也需要他们去用心经营。在这一方面,小傅团队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和逻辑,而这首先要从他们149人的几个微信群说起。

  “斯坦福大学教授马克·格兰诺维特曾经说过,一个人的社交上限是150个,加上我们之前对于一些企业社群的观察,发现当群里超过200人时,活跃度通常不会很理想。”小傅分享道。

  “所以最后决定一个群最多进149个人,哪怕多建几个群,也要让大家保持很高的参与度。”

  一次完整的轻旅游活动流程大体经过这样的流程:

  首先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社群发布每周的活动内容,活动时间大都为期一天,活动地点大都是城区或是周边区县城镇,通过挖掘一些小众景点,打造独特的旅游线路,吸引消费者。活动类型有徒步、溯溪、团队游戏、看流星雨等等。

  组织者会在每周一把本周的活动内容进行发布出来,想要参与的可以扫码进群了解详细情况。然后点击报名链接报名即可。

  根据活动内容、活动时间、参与人数以及出行方式的不同,价格也不一。为期一天的活动收费20-200元,一天以上三天以下活动收费450-800元。

  例如一次徒步活动,成团后,领队组织团队早上八点准时出发前往目的地。路程大概三个小时,午餐需自备,过程中会有摄影团队拍照打卡,记录下精彩的瞬间,领队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返程。后续活动集锦会通过抖音、小红书、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,通过这些内容吸引其他人。

  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说,旅游的轻量化能让团队可以在主线活动以外,添加不同的内容,从整体上提升成员们的体验感,社群模式独有的高社交性,在这个过程中也得以高度体现。

  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,年龄不同,拥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专业领域。只有保持高粘性和活跃度,当大家在通过活动,或者出来聚会时,才能够真正意义上打开自己,也能将各自的链接和互动延续到轻旅游社群以外。

  “相对于最终目的地,轻旅游的组织倒更像是一个载体,活动时间里所产生的情绪价值和高质量互动,或许才是更具吸引力的东西”,小傅表示。

  因此,组织者的工作也要通过创新,推出新玩法和新思路,给成员们提供更多社交机会,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好的体验。于是,小傅就必须在这条以热爱为起点的路线上,找到自洽的商业逻辑。

  在去年户外热刚刚掀起时,小傅就曾与几个初创不久的户外俱乐部社群主理人进行交流,而在当时,他们都很难在提供给用户的服务、收取的费用以及用户的接受程度之间找到平衡。

  “社群组织者和成员之间不是单纯的‘商家—消费者’关系。”曾经从事户外社群相关工作的阿乐传达过这样的观点。

  阿乐是一名有着十年户外经验的互联网从业者,看到轻旅游和社群形式的吻合,与朋友共同建立了一家俱乐部。但因为活动创新能力弱,俱乐部在进行了五次集体活动后,就迎来了解散。

  “你要让成员们了解到一点,收费永远是服务于活动本身的,交上来的每一笔费用都能在过程中有明确体现,这是我觉得我们当时没有做好的一点,也是俱乐部最终没能活下去的导火索。”

  在俱乐部解散以后,他仍旧和之前的成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,甚至也在今年一起进行了轻旅游活动。

  而如果换个角度看,这也展现出来了社群形式独有的黏性优势,而在今年再次回到这个圈子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,阿乐表示,许多活下来的社群,都能够很好地利用好这一优势,同时找到商业逻辑上的自洽方式。

  在对成员们的消费习惯进行梳理后,小傅表示,在参加过一次活动后,有50%以上的成员都会在三个月以内回到组织里参加第二次、第三次活动,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社群粘性。

  在盈利层面上,小傅表示“小赚”,“整体的盈利模式还在持续摸索的过程当中,目前的情况下来看,除了常规活动的费用以外,会通过一些C端的日常活动主要是为了链接伙伴,收入更多还是依靠B端与品牌、运动平台以及企业的一些合作,也就是所谓的商单。”

  这也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。轻旅游社群独有的高粘性,能够帮助品牌开拓出更生动、更有活力的营销嘲,装备的卖点和性能,能够在最合适的嘲下得以展现。

  当目标圈层从摩天大楼走到山野林间,许多品牌也会选择直接建立属于自己的社群,自己搭建更利于他们施展拳脚的传播嘲。这个过程中,参与的人们既是消费者,又是背书人,而一张张发在他们朋友圈的精美照片,永远比品牌官媒上商业气息满满的广告要有说服力得多。

  始于旅游,却不止旅游,由此可见,从社群到企业,这条由上而下的商业化路线不仅自洽,而且能在多个层面产生增量,是整个旅游行业崭新且富有生机的一个补充,更有潜力在未来成为业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
  来源:商界杂志(ID:shangjiezz)
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